本文获塔大征文比赛“我在塔大等你”二等奖。作者为Master of Journalism, Media and Communication学生。
30岁的女性,在中国的普遍状态是怎么样的?事业上,可能刚当上一个部门主管,每天一边为属下的懒散生气、一边追在老板后面填坑;家庭上,可能刚结婚生了一胎,过年过节还要面对亲戚催生二胎的压力。每天除了睡觉都在微信上回复领导的信息,每个月还完房贷信用卡都要长舒一口气,不知道自己每天庸庸碌碌忙的都是些什么……
30岁的我,眼看着自己正要滑向这个轨道上,急忙向生活喊“Cut”,按下了一个暂停键。停下来想想,从大学到现在,其实我一直想继续出国读书,只是总有各种事情耽搁了,而30岁的我忽然意识到,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。
参加开学新生活动认识澳洲国宝
十年媒体苦拼,急需一个“安息年”
我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为广州的各大媒体供稿,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记者,算起来已经工作了快十年。我当记者时每天的工作状态,就是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前,片刻离不开手机,随着关注着各种国内突发事件,做好准备第一时间奔赴现场。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多年,而且我从来没休过年假。这份事业明明是我最喜欢的啊,可是为何还是感到疲倦?
五年前,有一次我去采访我非常喜欢的一位香港记者陳曉蕾,她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了去英国读文化研究硕士。她告诉我,即使如她这样(外号“怪兽记者”,入行二十年笔耕不辍)的人也会倦怠,所以她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一个规矩,每工作五年要给自己一个“安息年”,这一年用来休息和充实自己。
“安息年”这个概念自此就被我种草了。写完她的专访稿第二年,我便辞去了报社工作,先去腾讯工作了一段时间,后来和几个朋友一起发起了一个关注中国古村保护和发展的NGO,又读了一个人类学的硕士。一直折腾到30岁,我告诉自己,是时候再增加一些国际视野了。
邂逅塔州,梦中的风景和探索不尽的故事
去年,我到澳洲来旅游,主要走访了几个有收到offer的大学。当我踏上塔州的时候,我就被惊艳到了——这样的美,以前怕是只有梦中才能见到吧?我来的时候是11月份,正值春天,家家户户的院落里,争相开满了各种说不出名字的花。碧蓝如洗的天空,手机随便一拍都可以当桌面背景。而且塔州有这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,每个建筑背后的故事都令我着迷,于是我也就毅然地在塔州,发送出了我确认塔大offer的邮件。
担任The Welcome Dinner Project志愿者
再次回到塔州是今年2月份,我没有选择热门移民专业,而是遵循自己的兴趣,继续攻读新闻传播硕士,也感谢塔大提供了减免1/4学费的奖学金。做了那么多年记者,积累了非常多的一手素材,终于有机会提升一下理论研究水平,好好研究一下了。第一个学期的两门课程,我都选择了以我发起的NGO古村之友为研究客体,第一次以他者的眼光回看自己做过的事情,觉得又给自己的经历增添了许多价值。而且这个专业没有什么中国人,我的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,大家分享项目的时候,印度的同学会谈论最近的印度大选,非洲的同学分享了非洲的饥饿问题,大大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。
霍巴特和塔大,蕴藏着非常多惊喜的资源富矿,我在努力挖掘中,总会发现许多非常有趣的事情。
我加入了塔大红十字会,因为以前工作经常和国内的各大公益基金会打交道,所以很想探索中澳两地公益理念和实践的不同。
我在一个本地机构 The Welcome Dinner Project做志愿者,第一次活动就是在Town Hall组织上百人的欢迎晚宴,只有十几名志愿者,大部分都是新手,整场活动下来有条不紊没有任何慌乱,他们的经验也很值得带回中国给活动策划公司学习。
我还参加了塔大华语辩论社,纯粹为了圆自己大学时代错过了校辩论队的遗憾。
课余时间,我还兼职帮一名教授做翻译和整理数据,这是我来这里的第一份兼职工作,他的研究领域恰好是我也非常感兴趣的:有机食品,做记者的时候我还写过若干专题。在翻译的同时,我也把他介绍给了中国的农业媒体,希望他的研究能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到。
参加红十字会
把过去的经验带到塔大来、带到塔州来
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,是我在塔大正式开始留学生活刚满三个月,我心里有一个还不成熟的想法,就是想把更多的国内资源带到塔州来。今年八月份,我组织的第一个研学团会踏上塔州,希望将来能做成一个可持续的项目。
30岁留学,可能比起其他年龄阶段,有着更丰富的经历和更明确的人生目标,这个时候来留学,我觉得刚刚好,不早也不晚。我觉得对于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留学的人来说,读书不应该是跟过去的工作切断,还是可以思考,怎么更好地提升自己工作中缺乏的部分,还可以充分发挥工作中积累的资源,将留学阶段作为现在和过去的连接桥梁。
最后的最后,想撒一波狗粮,感谢那位自始自终无条件支持我选择的坚强后盾,让我有条件成为更好的自己。